从用户共鸣到功能取舍,从定价策略到传播节奏,小米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红海市场中打出一套“爆品打法”?本文将从产品视角出发,拆解小米汽车背后的定义逻辑,提炼出可迁移的爆品思路在线配资知识门户,为产品人提供一份来自实战的灵感清单。
小米汽车最近的影响力,让不少车企纷纷学习其打造爆品的思路和方法。很多企业认为也许解决某一功能的体验即可复制小米的成功条件。但我们冷静思考后,发现小米的模式并非常规企业可复制,但若非要聊聊,也未尝不可。与大家一起聊聊我们外界能看到的他们的方法论。
一、型谱规划策略:单点垂类切入,聚焦大单品构建爆款矩阵传统车企往往一年推出数十款新车,在各细分市场“广撒网”式试错,但雷军认为这无异于“在赌”。小米汽车选择以单点垂直的方式切入市场,即尽可能精简SKU,聚焦1-2款核心车型,以“狙击枪瞄准”特定细分市场。
首款SU7精准定位于20-30万元区间的中高端纯电轿车市场。凭借这一聚焦策略,SU7成为上市即热销的现象级产品,27分钟内预订量超5万台,72小时订单突破10万。在SU7初战告捷、站稳市场后,小米紧接着推出第二款车型YU7(定位于中型智能SUV),与SU7形成轿车+SUV的爆款矩阵,覆盖更广消费人群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小米严格控制新品发布节奏:SU7于2024年3月发布上市,此后在7月和10月又相继推出SU7Ultra原型及量产版,不断强化市场热度。约一年后(2025年6月)再推出YU7,以有序的节奏扩张车型系列,确保每款新品都有充分的市场关注度和资源投入。这种节奏化产品发布让品牌保持持续话题性,并通过前后车型在品牌形象和技术平台上的协同,实现1+1>2的市场效果——SU7树立的口碑和品牌中高端形象,成功为YU7的更大范围走红铺平道路。
[fancyadid=“45”]
在聚焦单点爆款的策略下,小米汽车实现了规模效应和成本摊薄。大批量单车型生产降低了平均制造成本,加之供应链管控和高自动化生产线的支持,让小米得以在高配置下保持价格厚道。例如SU7上市价仅25万左右,却配备了800V快充、激光雷达等越级配置,体现出极致性价比。这种大单品战略不但快速建立了爆款口碑,也为后续系列矩阵扩张奠定了基础。总体而言,小米通过单点切入、梯次推出爆款矩阵的型谱规划,在市场节奏上张弛有度,实现了从0到1、由点及面的突破,为其他车企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多线布局的全新范式。
二、用户需求洞察:社区共创驱动,高质量需求链接情感价值小米的产品方法论中,“用户”始终是核心起点。早在手机时代,小米就依托米粉社区汲取用户意见、共创产品。进入汽车领域,小米将这种互联网用户参与机制发扬光大——构建线上线下用户社区,让潜在车主和粉丝深度参与产品讨论和体验反馈,从中洞察高质量的真实需求。例如,在SU7发布前,小米通过官方论坛开展“答网友100问”活动,针对用户关注的功能、配置、质量等尖锐问题逐一回应。这种开放互动不仅快速获取了用户诉求和疑虑点,也有效建立起用户信任和参与感。
更进一步,小米打造了用户共创机制,邀请核心粉丝和首批车主参与产品体验营、内测计划,收集使用反馈用于功能迭代。这种做法充分发挥了粉丝经济效应,使产品迭代更贴近用户心声。例如,据雷军透露,SU7上有两个独特功能点正是源自用户调研的启发:其一是生态延展——让汽车融入小米AIoT生态,实现人-车-家的互联;其二是防晒功能——通过全车玻璃防紫外线和智能天幕设计,满足用户对防晒护肤的新需求。这两个创新点被证明深得用户喜爱,直接体现了小米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察及其情绪价值的把握。
值得一提的是,小米非常注重满足用户的情感价值。在充分挖掘理性需求之余,小米通过社区运营和产品设计与用户建立情感链接,赋予产品“懂我”的感觉,让用户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。例如,很多消费者认为购买小米汽车“至少不会被当韭菜割”,体现出对小米品牌厚道形象的信任。又如,SU7和YU7因为出众的颜值和科技感,已经超越代步工具,成为年轻消费者炫耀个性的“社交货币”。拥有一辆小米车意味着你既懂科技又理性聪明,在朋友圈中备有面子。这种情绪价值的满足,大大提升了用户对产品的热情和忠诚度。通过社区共创获取高质量需求并激发情感共鸣,小米构筑起了用户和产品间的强链接——用户不再是被动消费者,而俨然成为品牌的“精神股东”,与企业一道打造和见证爆款。
三、功能设计理念:场景化创新融合情感锚点,打造高感知高转化体验小米汽车在功能设计上奉行“高感知度”原则,即专注打造那些用户一眼能感知、直观觉得“很酷”的功能点,从而迅速打动消费者并促进转化。雷军总结打造爆品的四项关键能力之一正是“产品要有明天属性”,即具备引领潮流的前瞻体验。
在SU7、YU7的设计中,小米紧扣用户用车场景,以场景化创新和情感锚点为指导,营造超预期的功能体验。例如,针对日常用车的痛点场景,YU7推出了“晕车舒缓模式”,通过调节悬挂和车内氛围灯/香氛来缓解乘客晕车不适;再比如YU7配备了“智能调光天幕”,乘客可根据阳光强度或个人喜好调节车顶透明度,在敞亮视野和遮阳隔热之间自由切换。这些场景式功能设计直击用户潜在需求,令消费者感到贴心和惊喜。
在情感层面,小米善于设置情感锚点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。首先是颜值设计,这属于最直观的情绪价值出口。SU7和YU7在外观造型上大胆融合超跑元素,有评论称其设计有法拉利、保时捷的神韵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消费者,普遍认为小米汽车“很好看”,甚至小孩都会被吸引驻足。
高颜值带来的酷感,正是超预期体验的一种体现——“酷就是体验远超预期的衡量标准”。其次,小米注重将科技感转化为情感卖点。例如,YU7在车头配备车外语音助手“小爱”,车主站在车外即可唤醒并与车辆交互。这种拟人化的交互不仅实用,更让人产生一种和爱车交流的情感纽带。再如,SU7/YU7的大尺寸环绕屏幕、沉浸式氛围灯、零重力按摩座椅等配置,都带给用户豪华享受和被重视的愉悦感。
通过场景创新和情感设计相结合,小米打造出高感知、高转化的功能体验——所谓高感知,即功能亮点一目了然、过目难忘;高转化,即这些亮点能有效促使观望者转化为买单者。例如YU7宣称“标配即相当于友商品牌的Max或Ultra版本”,大量越级功能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、非买不可。正因如此,YU7发布会3分钟内大定订单破20万台,1小时内冲破28.9万台,让业内震惊。总的来说,小米通过洞察用户生活场景和心理诉求,在功能设计中融入情境关怀与情感惊喜,成功让产品从功能到情感层面都“击中”用户,从而转化为爆款销量。
四、产品定义与技术协同:围绕高感知功能聚焦自研,技术创新助力降本在决定产品功能取舍时,小米坚持“精准取舍功能,重组技术和供应链”的思路——即聚焦有限的几个高感知度核心功能,集中资源做到行业领先,同时通过技术协同和创新实现成本可控。为此,小米汽车在产品定义阶段就明确哪些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,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和成本优势。例如,小米选择电机电控等核心动力技术自研,形成了自主的高性能三电系统。
据报道,小米自研的电驱系统性能行业领先,YU7三电机版输出功率高达千匹马力级别,零百加速不到2秒,可比肩超跑。这些硬核性能指标极易被消费者感知并津津乐道,成为产品卖点。同时自研核心部件也有助于压缩成本,不需向供应商缴纳高额溢价。
在智能化方面,小米发挥自身在软件和AIoT领域的积累,将汽车操作系统、智能座舱和车联网生态打造成软硬一体的差异点。例如,小米汽车深度融合了小爱AI助手、MIUI车载系统,与小米手机、智能家居生态无缝衔接,实现了汽车场景下的跨设备协同。这使得SU7成为业内首批真正意义上的“软件定义汽车”,用户可以像升级手机一样通过OTA不断获得新功能和优化体验。
为了支撑这些高感知智能功能,小米在底层技术上投入重兵:不仅构建了高算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算法团队,斥巨资研发智能驾驶功能(据悉在YU7上市前,小米已完成2400万公里自动驾驶路测);还通过生态链模式整合上下游创新,如与电池厂商联合开发800V高压快充电池以实现15分钟充电续航620公里的惊人表现。这些举措体现出小米以技术协同产品的策略——针对每一个决定胜负的感知卖点,打通研发、供应链与制造环节,形成从技术攻关到成本优化的闭环。
在成本控制上,小米延续其“效率致胜”基因。通过供应链管控批量采购降低料件成本,高度自动化工厂降低人工成本,以及渠道复用(利用小米现有新零售体系销售汽车)降低流通成本。例如,小米北京工厂号称智能制造样板,自动化率行业领先。高效率带来低成本,让小米能以近乎成本价定车价,实现“薄利多销”战略。
这种对利润的克制反而促进了“破坏式创新”,因为不追逐暴利,更敢于用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。最终,小米在SU7上实现了旗舰级配置中端价位,让竞品难以匹敌。在YU7发布时,雷军更直言其标准版配置已相当于别家顶配,却保持了25万元起的厚道定价。这背后是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的双轮驱动:以技术突破赋能产品,以效率提升反哺价格优势。对于管理者而言,小米的经验在于:聚焦那些用户最在乎的功能下重注自研,以掌握话语权和成本主动权;同时在非关键领域善用成熟方案,摒弃噱头功能,所有资源向用户价值集中。这种产品定义与技术协同的方法论,正是小米汽车爆款背后的硬核支撑。
五、爆品迭代节奏控制:节奏化发布与系列协同扩张驱动持续增长打造爆款不是一次性工作,而是一套可持续运转的业务增长飞轮。
小米深谙此道,在SU7成功之后,通过精心规划产品迭代节奏和系列扩张,实现销量与品牌的持续攀升。具体而言,小米采用“一年双迭代”的节奏:每年推出一款全新车型或重大改款,同时在年中或年末发布旗舰版本/衍生车型以强化市场关注。例如,2024年SU7系列先在3月发布基础款(包含标准、Pro、Max三档),7月雷军年度演讲中亮相Ultra原型车,10月正式推出限量版SU7Ultra。
这种上半年基础款、下半年高阶款的双节奏,不仅让首发车型获得充足销售周期,又能在同一年内以Ultra等升级版再次掀起话题,实现热度续航和销量叠加。进入2025年,小米顺势推出全新SUV车型YU7来丰富产品线,实现轿车+SUV双线并举。YU7在承接SU7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定位更大众化的大市场(中型SUV),其发布立即引爆订单并吸引大批非小米存量用户。
据统计,YU7首发3天吸引的留资用户中超过40%从未使用过任何小米产品,表明YU7成功出圈打开了新的增量市场。这印证了小米系列协同扩张模型的威力:前一款爆品树立品牌和口碑,带动后一款新品更容易获取信任;而新车型的走红又反过来扩大品牌用户池,为整个系列创造更大市场空间。
本文由 @炒蛋之神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未经作者许可,禁止转载
题图来自Pexels,基于CC0协议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在线配资知识门户,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
胜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