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女作家韩素音的作品《周恩来和他的世纪》中,提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初次相识的情景时短线配资开户官网,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他与我没有一见钟情。当时,他似乎爱着另一位姑娘。”其中的“他”指的正是周恩来,而那位姑娘名叫张若名。
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曾回忆过,邓颖超曾向她提到过:“我曾以为,如果你伯伯不坚持独身主义,他与她是最合适的一对,身边的人也觉得他们很般配。”无论是从韩素音的文字描述,还是从周秉德的回忆中,我们都无法明确得出张若名是周恩来的初恋女友的结论,但显然周围的人普遍认为他们两人是天作之合。那么,既然两人被认为是般配的一对,为什么最终却没有走到一起呢?
01
张若名的祖父是河北清苑县的首富,她的父亲曾在清朝担任过官职,家境显赫,堪称典型的民国名媛。1916年,张若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。在那里,她与邓颖超成为了同班同学,两人也成了亲密的朋友。邓颖超比张若名小两岁,因此她常亲切地称张若名为“若名姐”。
展开剩余83%张若名不仅学业突出,她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。1919年,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时,她已经成为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评论部的部长,并与周恩来一同创办了“觉悟社”。那时的张若名热血澎湃,与周恩来常常一起探讨革命斗争的形势和拯救国家的方案。周恩来对这位出身豪门的富家小姐颇为钦佩,她既不娇气,且勇敢果敢,甚至比男子还要英勇。
她在《觉悟社》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《“急先锋”的女子》的文章,倡导女性自我解放,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,不依赖他人。即使放到现在,这些言论也依然体现出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。曾经是“觉悟社”成员的谌小岑老人回忆说:“张若名提议,为了体现男女平等,社内20名成员必须男女各占一半。”
此时的张若名已经是一个在思想上非常成熟且充满热情的青年女性。她的热情和聪慧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,并迅速引起了周恩来的关注。
在清华校长蔡元培的推动下,张若名和周恩来等许多进步青年获得了赴法“勤工俭学”的机会,报名的人数也很多。张若名也非常渴望参与其中,但当她兴奋地将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,却遭到了强烈反对。她的父亲认为,作为女子,学业已足够,不必跑到国外去读书,尤其是家族中没有女儿单独出国读书的先例。无奈之下,张若名决定秘密离家,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信出走。
张若名离家出走的消息在家族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,她的父亲也因此感到颜面尽失。张若名的姊妹们感叹道:“她真是一位女中豪杰啊!”
1920年11月7日,张若名和其他190多名赴法“勤工俭学”的学生一起,登上了前往法国的“波尔多斯”号油轮。船上,他们畅谈理想,激昂歌唱,充满着青年人特有的热血与梦想。周恩来在途经新加坡时下船,因此比张若名晚九天到达法国。张若名到达法国后,得到了朋友的帮助,租了一间房子并开始学习法语。
周恩来抵达法国后的第二天,就与张若名等人在火车站对面的一家餐馆聚餐庆祝。他们共同畅谈着革命理想,怀揣着对祖国未来的憧憬。那时的张若名,充满着青年人的激情与梦想,如同燃烧的火焰,照亮着她所追求的革命目标。
02
尽管他们是一群需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的“勤工俭学”学生,但他们的求知欲和热情依旧未减。时间总是过得飞快。到了第二年夏天,张若名搬到了一个离周恩来住所比较近的地方。随着见面的频率增加,他们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,但谈论的话题依旧是理想和革命。周恩来化名“伍豪”,而张若名则以“一峰”作为自己的化名,二人也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组织。
这段时间,张若名拼命提升法语水平,她的法语进展迅速,甚至可以流利地阅读马克思的法文著作,并为大家讲解其中的内容。她的革命热情愈发高涨,以“一峰”为笔名,她在《赤光》杂志上发表了两篇重要的文章:《阶级斗争》和《剩余价值》,这两篇文章不仅在法国出版,后来周恩来回国时,还将她的书稿带回国内出版。
由于张若名在写作方面的活跃,她被北京《晨报》聘为驻法特约通讯员,此外,她的多篇文章也出现在邓颖超创办的《妇女报》上。然而,1923年列宁去世后,张若名特地从巴黎赶到里昂,参加了列宁的追悼会,并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。这一举动虽然让她受到了警方的关注,但她依旧不顾风险积极参与革命活动。
然而,从那时起,张若名似乎发生了变化,她不再那么热衷革命,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,不再关注外界的政治变动。当周恩来准备回国时,郭隆真要前往苏联,张若名只是漫不经心地送别了他们,从此专心于自己的读书与写作。
也许,正是这次的挫折让张若名对革命产生了疑虑,以至于周恩来在给邓颖超的信中提到:“我不可能与她志同道合,她承受不了革命的艰难险阻。”
1928年,周恩来在莫斯科参加完会议后,准备回国时,专门去看望了张若名。他穿着笔挺的白西装,戴着墨镜,向张若名说道:“我与颖超于1925年结婚了,我代她向若名姐问好。”接着,周恩来与张若名聊了聊“觉悟社”的往事,回顾着那段革命岁月。临别时,周恩来感慨道:“世事难料,不知何时再能见。” 此时,周恩来已经是职业革命家,他已经做好了为革命牺牲的准备。而张若名却选择了另一条与革命无关的道路,过上了相对安逸的学术生涯。
03
张若名在里昂大学自考后,继续深造,并最终获得了文科硕士学位。随后,她攻读了博士学位,并于1930年博士毕业后回国,受聘于北平中法大学服尔泰学院,担任教授。回国后的张若名很快安定下来,并与同样毕业于博士的杨堃结婚,二人约定专心从事学术研究,不再涉足政治事务。
在北平中法大学,张若名主要教授法国文学史和心理学,并且创办了自己的学术刊物《法文研究》。她从不谈及过去的革命经历,也从不关心国内外的政治动态。她的儿子杨再道回忆道:“母亲从未提及过她的过去,我只知道她是位教授,天天给学生上课。”
张若名的丈夫杨堃工作调动后,张若名跟随丈夫到了云南昆明,进入了云南大学中文系,继续教授法国文学。她所追求的便是平静的生活,能够专注学术,与家人和睦相处。
1955年,周恩来已经成为了人民的总理。此时,他和陈毅元帅准备出席万隆会议,途经云南时,特意去看望了曾经的战友张若名。时隔多年,周恩来感慨万千短线配资开户官网,问候张若名时说道:“
发布于:天津市胜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